当前位置:主页 > 资本 >

宿豫:擦亮和谐劳动关系的“名片”

更新时间:2022-10-11 22:30

  曾几何时,宿豫还是全国首批50个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区、江苏省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区,高潮时期有10万余人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样的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转型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和江苏省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区。

  “就业创业培训25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15万人次,内转外输36万人次。”不要小看这一串枯燥的数字,它不仅给宿豫区带来了各类示范区的头衔,还擦亮了该区和谐劳动关系的“名片”,又成了提升投资环境的一块金字招牌,更给广大职工带来了看的见、摸得着的丰厚实惠。

  和谐创建  打造劳动关系领域“金字招牌”

  劳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资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着力从源头抓起,兼顾企业健康发展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培育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先进典型,以先进典型引路,强化示范效应,有力地促进了职工权益的实现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使矛盾纠纷能够早发现早解决,预防预警机制得到有效构筑,劳动监察和仲裁更成为了宿豫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护卫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该区人社部门加大对区内企业劳资人员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培训班、集中座谈等方式,重点宣传涉及劳动者在签订、续订、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企业制定规章制度、集体劳动合同签订、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用发挥等方面的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整体提高企业依法用工的管理水平。同时,把定期实地企业和广场宣传结合起来,向广大职工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咨询,去年以来,发放各类宣传材料8000余份,现场解答各类人员提出的问题500余人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据区人社局调查发现,区内企业除正常的人员流动外,主要在用工、加班、福利、合同等方面会和职工发生劳动争议,占整个劳资关系不和谐案件的70%以上。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劳动争议,该区坚持预防在先、教育在先、控制在先、调解在先的原则,不断完善劳动争议预警机制,积极推行企业联系点制度,开展用工摸排和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制度,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隐患,并实施重大事项主动报告制度。

  调解仲裁   宿豫和谐劳动用工制胜法宝

  针对新时期劳资纠纷小事多发的现状,区人社局合理配置劳动仲裁资源,成立“仲裁110”快速服务队,让仲裁庭动起来、活起来,打造“车厢上的仲裁院”,让仲裁庭动起来、快起来,让劳资双方少跑路、不跑路。目前,快速服务队上门服务各类企业 50余家,惠及职工300余人。

  “谢谢,谢谢你们,没想到你们能上门服务,想得太周到了,处理结果我也很满意。”日前,宿迁嘉禾塑料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职工王女士拉着上门服务的“人社背包客”的手激动地说。

  原来,不久前王女士在工作过程中因搬运物品滑倒后导致受伤,就医疗费赔偿问题与企业争执不下,便向宿豫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仲裁部门工作人员前往企业现场办公。经过调解,王女士就医疗费部分与企业达成了调解协议。

  “这样的形式也省去我们企业人员来回跑的环节,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消耗,而且现场调解的结果我们双方都很满意。”该公司人事经理陈凤对“人社背包客”的上门服务连连称赞,并表示“人社背包客”的现场服务,既解决了眼前的实际纠纷问题,又向企业宣传了最新的劳动法律知识,提高了企业的法律意识。

  权益保障  全面构筑劳动者权益“保障网”

  稳就业不仅是“六稳”之首,也是基石。近年来,宿豫区依托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新业态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宿豫区现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近6000人,新业态用工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呈增长态势。宿豫区人社局始终将就业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作“置顶”,积极应对新就业形态,顺势而为,依托电商园区,采用同频共振、聚集合力的模式,成立了联合调处中心,实现诉调对接、联动调处的专业化、规范化,为新业态劳动者维权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调处中心已接待回复各类劳动用工咨询问题100余件,排查10余次,通过“互联网+调解”模式和线下调处的方式已经处理案件50余起。

  截至目前,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备案企业户数230余家,备案人数超3.9万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9%以上。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得到缓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数量增多,职工就业稳定性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