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其中,春节、3月3日、7月14日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包括2月2日、4月8日、端午节、6月6日、7月7日、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节日。
壮族:Bouxcuengh [1] 英语:Bourau),旧称僮民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族壮傣语支。
壮族起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记载的居住在岭南的西瓯、罗越。壮族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居住在南方。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东起,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至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至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1.壮族每年有几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3月3日歌节最为隆重。壮族一直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翔就说园·在《好故事》中,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祖先唱的《越人歌》的记载。壮族民歌形式丰富,内容丰富多彩,有两三句,有三四句以上;流行的七字句和腰脚韵。2.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和开秧节。大部分都是在春耕后的一天进行的,有些地区固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因为据说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据说牛王原来是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人耕作。人们感谢他的功劳,于是在他的诞辰祭祀牛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牛梳洗干净,修好牛栏,带着一篮五颜六色的糯米和一束鲜草,去牛栏旁边祭祀牛魂,然后把一半的食物和鲜草分配给每头养牛。3.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仅次于春节,主要内容是祭祖祭鬼。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鸭(过去,只能用鸭子或鹅作为祭品,尤其是鸭子。因此,这个节日甚至被称为鸭子节日。蒸蛋糕做馒头,用彩纸切成四季衣服和裤子供祭祀。白天在家祭祖后,晚上要去山角河边野祭,烧香点烛,烧纸衣,祈求野鬼不要起作用。4.猴节: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派人带着南瓜、李果、香蕉、煮好的玉米棒等水果食物,或者放在山里,或者放在田野里,然后藏在石角里,直到成群结队的猴子聚在一起宋有关。有一次,农志高的兵反宋有关。有一次,农志高的部队被困在山上,挖草根剥树皮充饥。五月初五的一天早上,成千上万的猴子拿着大南瓜从悬崖上掉下来,这样志愿者就可以得救了。因此,人们立节报酬。5.蓄水节:7月初七,家家户户都将蓄水罐洗净,然后到泉水、溪水或河边挑回清水填满。人们称这一天挑回来的水为仙水,为老人煮长寿粥、泡菜、泡醋、治病。也可以用来染布、泡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