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惠保”保障将到期并停售,历史保单的后续服务仍将由“北京京惠保”提供。
“北京京惠保”发布公告称,“北京京惠保”保障将于11月30日到期并停售,历史保单的后续服务仍将由“北京京惠保”提供。
有知情人士告诉
不只是北京,2021年10月,浙江省设置了“浙里医保”的统一惠民保品牌标识,把惠民保这一原先由商业保险机构发起的普惠产品,升级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大改革项目加以推进。
“对于市民来说,多款产品容易让其产生消费疑惑,反倒不利于惠民保的普及、销售和维持。”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对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曾表示,对于监管而言,“一城多险”不利于统一规范。在其看来,对未来惠民保大概率将会以共保体模式为主,进行统一和整合。
政策因素之外,利益也是部分保司放弃惠民保项目的因素之一。保本微利是一个理想状态,很多时候其实并不能实现。在李强看来,导致惠民保亏损的原因并不是理赔端,而是承保端。在其看来,无论是政府参与的项目还是纯商业化的项目,都能保持较稳定的赔付比例,而稳定的赔付比例就是保本微利的前提,但是承保端却像一匹无法掌控的野马。
据其介绍,承保机构和第三方平台在推出惠民保项目之前就会预设一个投保人数,然后分摊到平台和各个保司身上。第三方平台往往是通过线上渠道进行宣传,吸引投保人投保,保司主要是通过线下渠道,即代理人渠道来吸引投保人投保。
李强说,为了让这个任务圆满完成,保司和渠道方很多时候付出的成本是高于保费收入的。100块钱左右的产品,成交成本可能会在200-300元,有的时候,产品都会免费赠给消费者。
既然明知付出的成本会高于保费收入,参与方又为何赔本赚吆喝呢?“主要还是想要规模保费吧,而且这种项目确实能为机构赚来口碑和消费者信任度。”在“一城多险”模式下,消费者往往也是选择背后各方实力更为强大的产品,而站在业务的角度,李强还是更关注保费收入,能玩得转的,第二年产品就会如约上线,玩不转的就只能停售。
对于第三方平台来说,由于惠民保的投保渠道主要是通过平台,掌握着平台运营权的第三方平台就直接拥有所有投保人的数据。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积累用户和流量,为后来的产业链和相关业务打下基础,还能让他们了解消费者的健康情况,为后来的健康管理、医药业务积累资源。
据某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副总裁观察,经过时间的锤炼和淘洗,惠民保的参与主体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大型国企和地方国企的参与度在上升,纯市场运作的险企参与度在下降。这跟大国企的企业责任和担当有关,也跟其想要参与到医疗保障体系的初衷有关。“过去两年商业健康险的增速是下降的,保司也在探索新的方式,而惠民保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能让保司深度参与到保障体系中,去真正建立医疗险的经营模式。”
摆脱“死亡螺旋”,惠民保路在何方?
李强在今年也主导开发了一款惠民保产品,他用了数月的时间跑通了各个部门和渠道,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对于明年产品是否会继续的问题,李强却充满了不确定,他始终认为纯市场化的惠民保产品很难持续,想要走得更远,还是要有政府背书。
李强的想法并非无稽之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指出,行政部门不介入或介入程度较低的惠民保模式,保费明显下降,参保率总体下降;政府介入程度较深的两种惠民保模式,保费明显增长,参保率有所增加。
例如,从2021年7月初至2022年6月底,有112款惠民保产品陆续进入保障期,保费收入达109.70亿元,同比增长64.11%。纯商业运作模式下的惠民保项目有27款,同比减少了19款。保费收入6.03亿元,同比下降了27.15%。其中,有三个省级项目属于上年度的非医保部门支持型项目转为纯商业项目,扣除这三个项目后,纯商业运作模式保费收入2.88亿元,同比下降了65.22%。
“由政府主导的惠民保模式大概率会成为未来惠民保产品的主流模式。”某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副总裁对
除此之外,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惠民保产品开始进入稳健发展阶段,但是其面临的问题依旧存在。
由于惠民保主要是大额支付的风险,通常会设置较高的免赔额,这对于年轻人、健康体来说极不友好,他们很可能在参保后因得不到赔付而降低续保的动力。相反,带病体和非健康人群为了获得更好的风险保障,会积极参与到该类产品的投保中去,使得这类产品面临“死亡螺旋”的风险。
惠民保要如何摆脱“死亡螺旋”?某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副总裁认为需要从两大方面入手:续保率和基金管理。续保率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未获赔人员,未获赔人员是否继续参保决定了该产品的可持续性。保司需要从提高未获赔人员的获得感入手,去升级或者完善产品。
基金管理方面,主要是完善产品设计,让产品的理赔变得更精准,让产品能更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解决其对于医保的补充需求。
“从惠民保的经营角度来看,它需要更高效率的支付、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服务以及提高未赔付人群的获得感,这三个维度是惠民保下一个阶段关注的重点。”上述某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副总裁表示,更长期来看,老百姓医疗需求的多层次会匹配医疗服务供给以及保障的多层次,通过惠民保去构建地方多支柱保障服务的基础,这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